疳瘡是什麼?一篇深入剖析的全面指南

疳瘡是什麼?一篇深入剖析的全面指南

疳瘡是什麼?

疳瘡,在中醫學中,通常指的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皮膚病,表現為口角、面部等部位出現糜爛、結痂,常伴有瘙癢,且容易反覆發作。 雖然現代醫學中沒有與“疳瘡”完全對應的單一診斷名稱,但其臨床表現往往與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濕疹、接觸性皮炎或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疳瘡的發生與嬰幼兒脾胃虛弱、飲食失調、外感風邪等有關。

疳瘡的臨床表現

疳瘡的症狀會根據發病原因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普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 初起時: 患處皮膚出現紅斑、丘疹,繼而發展為水疱。
  • 水疱破裂: 水疱破裂後,會形成糜爛面,並滲出淡黃色液體。
  • 結痂: 糜爛面乾燥後,會形成黃褐色或灰褐色的痂皮。
  • 瘙癢: 患處常有明顯的瘙癢感,兒童可能會因搔抓而加重病情,甚至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
  • 好發部位: 雖然名為“疳瘡”,但其發病部位並不局限於口腔,常見於口角、嘴唇周圍、臉頰、鼻子等面部區域,有時也可見於手指、腳趾等其他部位。
  • 反覆發作: 疳瘡容易反覆發作,尤其是在抵抗力下降、飲食不調或氣候變化時。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儘管“疳瘡”是中醫的診斷名詞,但從其臨床表現來看,現代醫學可以將其歸類到以下幾種疾病的範疇:

  • 單純疱疹病毒感染: 尤其是在口周區域出現的水疱、糜爛和結痂,很可能與單純疱疹病毒(HSV)感染有關,這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熱毒”侵襲所致。
  • 濕疹: 嬰幼兒濕疹,特別是面部濕疹,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表現為紅、腫、癢、滲出和結痂,常與過敏體質、環境因素及飲食有關。
  • 接觸性皮炎: 由於接觸到某些刺激性或過敏性物質(如某些奶嘴、餐具、甚至是口水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反應,也可能表現出類似疳瘡的症狀。
  • 營養不良: 在傳統中醫觀念中,飲食失調和營養不良是導致“疳”的根本原因之一。現代醫學也證實,缺乏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B族)或礦物質,可能影響皮膚的健康和修復能力,間接導致或加重皮膚問題。

疳瘡的成因分析

中醫和現代醫學對疳瘡的成因有著不同的解釋,但兩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之處。

中醫的觀點:

中醫認為,疳瘡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

  • 脾胃虛弱: 嬰幼兒臟腑嬌嫩,脾胃功能相對較弱,消化吸收能力不足,易生內熱,濕熱蘊結於肌膚,從而導致皮膚病變。
  • 飲食失調: 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或不潔飲食,會損傷脾胃,積食生痰,熱毒外溢,表現為肌膚症狀。
  • 外感邪氣: 風、熱、濕等外邪侵襲肌膚,與內在的濕熱相合,也可導致疳瘡的發生。
  • 母乳餵養: 若母親飲食不當,熱邪通過乳汁傳給嬰兒,也可能引發疳瘡。

現代醫學的觀點:

現代醫學則從病原體、免疫系統、環境因素等方面進行解釋:

  • 病毒感染: 如前所述,單純疱疹病毒是引起口周疱疹的常見原因。
  • 免疫功能紊亂: 濕疹等過敏性皮膚病,與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過度反應有關。
  • 過敏原接觸: 食物、塵蟎、花粉、藥物等都可能成為過敏原,引發皮膚反應。
  • 物理或化學刺激: 口水過多導致的浸漬,接觸刺激性物品,都可能損害皮膚屏障。
  • 營養素缺乏: 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會影響皮膚的健康。

多因素綜合作用

實際上,疳瘡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例如,一個本身有過敏體質的兒童,在抵抗力下降時,又接觸到某些病毒,就更容易出現類似疳瘡的症狀。

疳瘡的預防與護理

預防和妥善護理疳瘡,對於緩解兒童的不適、加速康復至關重要。

預防措施: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定期給嬰幼兒清洗臉部和口腔,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避免接觸傳染源。
  • 注意飲食調養: 根據兒童的年齡,給予均衡營養的飲食,避免過食油膩、辛辣、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 增強體質: 適當的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兒童的免疫力。
  • 避免接觸過敏原: 如果已知兒童對某些食物或物質過敏,應盡量避免接觸。
  • 保持家居環境清潔: 定期通風,減少塵蟎、霉菌等過敏原。

日常護理:

  • 保持患處清潔: 在不引起劇烈疼痛的情況下,可用溫水輕輕清洗患處,去除滲液和結痂。
  • 避免搔抓: 嚴格制止兒童搔抓患處,以免引起感染或擴散。可以給兒童戴上手套。
  • 遵醫囑用藥: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適合兒童的藥物,如抗病毒藥膏(針對疱疹)、抗生素藥膏(預防或治療細菌感染)、皮質類固醇藥膏(用於消炎止癢,但需謹慎使用)。
  • 飲食清淡: 患病期間,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
  • 心理安撫: 患病期間,兒童可能會感到不適和煩躁,家長應給予關懷和安撫。

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帶兒童就醫:

  • 症狀嚴重,擴散迅速。
  • 出現高燒、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狀。
  • 患處出現明顯紅腫、疼痛、化膿等感染跡象。
  • 嘗試家庭護理後,症狀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

總之,了解“疳瘡是什麼”的本質,無論是從傳統中醫的角度還是現代醫學的角度,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和處理這種兒童常見的皮膚問題。關鍵在於細緻的觀察、正確的護理以及及時的醫療干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