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鹿仔樹鹿仔樹的學名、別名、植物特性與辨識方法詳解
【什麼是鹿仔樹】
鹿仔樹,學名為:Elaeagnus morrisonensis Hayata,是一種台灣原生且僅分布於高海拔山區的殼斗科植物。 其名稱「鹿仔樹」可能與早期原住民或林業工作者觀察到鹿隻喜食其果實或嫩葉有關,但此點尚需進一步考證。此植物在台灣山林生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獨特的植物學特性與辨識特徵,是認識台灣本土植物不可或缺的一環。
鹿仔樹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其生長環境偏好向陽、開闊或疏林地帶,常見於海拔 2000 至 3000 公尺的山區。對環境適應力強,但對過度開發的區域較為敏感。
鹿仔樹的植物學分類與命名
在植物分類學上,鹿仔樹屬於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s)、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s)、薔薇目(Rosales)、殼斗科(Fagaceae)。其屬名 *Elaeagnus* 在希臘文中意指「橄欖」,可能因其果實的外觀或用途與橄欖有某些相似之處。種小名 *morrisonensis* 則明確指出其地理分布與台灣的玉山(舊稱摩里遜山)有關,標誌著其為特有種的地理起源。
除了學名 *Elaeagnus morrisonensis*,鹿仔樹在民間也可能存在一些俗名,但較為廣泛和被學術界認可的僅有「鹿仔樹」一詞。然而,由於台灣高山地區物種多樣,對於其他地區或不同語系的原住民部落,可能會有其獨特的稱呼。若要深入探討,則需查閱更廣泛的民族植物學資料。
鹿仔樹的外觀特徵
要辨識鹿仔樹,需要從其葉、花、果實、樹皮等多方面進行觀察。以下將詳細介紹其各項特徵:
-
葉子:
- 形狀與大小: 鹿仔樹的葉子通常呈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鈍形或略呈圓形。葉片大小變化較大,一般長約 5-12 公分,寬約 2-4 公分。
- 質地: 葉質革質,表面光滑,呈深綠色。
- 背面特徵: 葉子背面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密被銀白色或灰白色的星狀鱗片,觸摸時有明顯的絨質感。在陽光下,這種鱗片會反射出銀色的光澤,這是鹿仔樹一個重要的辨識標誌。
- 葉柄: 葉柄短,長約 0.5-1.5 公分,同樣被有鱗片。
- 葉脈: 側脈不明顯,平行排列,不明顯。
-
花:
- 花期: 鹿仔樹的花期較長,大約在每年的春夏季,常見於 4 月至 7 月之間。
- 花序: 花朵單生或簇生於葉腋,呈短總狀花序。
- 花朵結構: 花小,通常為淡黃色或乳白色。花萼發育不全,只有 4 枚披針形的花瓣,內捲。雄蕊 4 枚,花絲短。雌蕊 1 枚,子房上位,柱頭 4 裂。
- 氣味: 雖然花朵不大,但鹿仔樹的花朵通常帶有淡雅的芳香,尤其在清晨或傍晚,香氣更為明顯,吸引昆蟲傳粉。
-
果實:
- 果期: 果實成熟期通常在秋季,大約為 9 月至 11 月。
- 形狀與大小: 果實為核果,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成熟時呈紅褐色或暗褐色。果實大小約 1-1.5 公分長。
- 果肉: 果肉較薄,味道微酸帶甜,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是許多高山野生動物喜愛的食物來源。
- 種子: 果實內含一枚堅硬的種子。
-
樹皮與枝條:
- 樹皮: 樹皮光滑,呈灰褐色。
- 枝條: 幼枝通常被有星狀鱗片,老枝則光滑。枝條細長,呈匍匐狀或斜生。
鹿仔樹的棲地與分布
鹿仔樹的分布範圍較為狹窄,主要集中在台灣海拔 2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常見的棲地類型包括:
- 針葉林或針闊葉混淆林下: 經常出現在玉山、合歡山、南湖大山、雪山等地區的原始林邊緣或林下開闊地。
- 高山草原或灌叢帶: 在某些海拔更高、更開闊的地區,鹿仔樹也可能形成小型的灌叢。
- 向陽坡地: 偏好陽光充足的環境,因此在山坡上或稜線上較容易發現。
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鹿仔樹的分布密度通常不高,且常與其他高山特色植物如台灣冷杉、台灣五葉松、玉山杜鵑、玉山圓柏等混生。其脆弱的生態位,使得鹿仔樹對環境變遷和人為干擾較為敏感。
鹿仔樹的生態價值與保育
鹿仔樹在台灣高山生態系中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 食物來源: 其果實為鳥類、哺乳動物(如山羌、獼猴)等高山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尤其在冬季食物匱乏時,鹿仔樹的果實能提供寶貴的能量。
- 棲地營造: 鹿仔樹的灌叢結構為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隱蔽和棲息的場所。
- 水土保持: 作為高山植被的一部分,鹿仔樹有助於減緩土壤侵蝕,維持山區水土的穩定。
由於其特有的分布範圍和對環境的敏感性,鹿仔樹面臨著一些潛在的保育壓力,包括氣候變遷導致的棲地改變、過度採集(若其果實有藥用或食用價值)、以及人類活動對原生環境的破壞等。因此,了解鹿仔樹的植物學特性,並加強對其生長地的生態監測與保育,對於維護台灣高山生態的多樣性至關重要。
如何辨識與尋找鹿仔樹
對於登山愛好者或生態觀察者而言,尋找鹿仔樹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樂趣。以下提供一些辨識與尋找鹿仔樹的建議:
- 選擇合適的季節: 若想看到較明顯的葉背鱗片和果實,秋季(9-11月)是最佳季節。春夏季則可觀察其花朵。
- 留意葉背的銀白色澤: 在陽光下,仔細觀察植物的葉背,若呈現明顯的銀白色絨感,則可進一步檢查其他特徵。
- 注意果實的顏色與形狀: 在秋季,尋找橢圓形、紅褐色或暗褐色的果實。
- 前往典型棲地: 選擇台灣北部、中部、東部的高山地區,特別是玉山、合歡山、南湖大山、奇萊山等,並在針葉林或開闊的灌叢帶留意。
- 學習與經驗交流: 若有機會,與有經驗的生態解說員或植物學家一同觀察,能快速提升辨識能力。
鹿仔樹,這個在台灣高山獨特生態環境中默默生長的植物,不僅是高山生態系的一員,也承載著豐富的生態意義。透過深入了解其學名、別名、植物特性與分布,我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台灣自然之美與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