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不用繳所得稅?了解台灣個人所得稅免稅額度與條件
多少不用繳所得稅?
在台灣,個人所得稅的徵收與個人的所得總額、扶養親屬情況以及相關的免稅額、扣除額度息息相關。一般而言,當您的「綜合所得總額」減去所有合法的免稅額、扣除額後,「綜合所得淨額」低於當年度的規定扣除額時,就可能不用繳納所得稅。這個「不用繳稅」的門檻會隨著政府的政策而有所調整,因此了解最新的稅法規定非常重要。
簡單來說,如果您或您的家庭符合特定的所得條件、撫養人數,以及善用政府提供的各項減免措施,就有機會達成「多少不用繳所得稅」的目標。以下將深入探討具體的免稅額度、申報技巧以及常見的狀況。
一、 釐清所得稅的基本概念
在探討「多少不用繳所得稅」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結構。台灣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是採累進稅率制,也就是所得越高,適用稅率越高。
1. 所得來源
個人所得來源廣泛,主要包含以下類別:
- 薪資所得: 受雇者領取的薪資、獎金、加班費等。
- 執行業務所得: 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自由職業者的報酬。
- 利息所得: 銀行存款、債券等所產生的利息。
- 股利所得: 公司分配給股東的股利。
- 租賃所得: 出租房屋、土地等所獲得的租金。
- 權利金所得: 授權他人使用專利、商標等所獲得的報酬。
- 一時所得: 例如稿費、演講費等,但需扣除特定比例的必要費用。
- 其他所得: 包含上述未列明的各種所得。
2. 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大致如下:
綜合所得總額 = 各類所得總額 - 相關費用或成本 (如適用)
綜合所得淨額 = 綜合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各項扣除額 (標準扣除或列舉扣除)
應納稅額 = 綜合所得淨額 × 適用稅率 - 抵減稅額
「多少不用繳所得稅」的關鍵就在於讓「綜合所得淨額」低於可以適用零稅率的門檻。
二、 影響是否需要繳納所得稅的關鍵因素
要判斷「多少不用繳所得稅」,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 免稅額
這是政府為了保障納稅人基本生活所需而設定的金額,每人每年都有一定的免稅額。這個額度會隨著政府的政策調整,通常會公告在當年度的稅務資訊中。
- 標準免稅額: 這是最基本的免稅額度,適用於所有納稅人。
- 眷口免稅額: 若您有扶養親屬(如配偶、子女、父母等),可以依據您實際扶養的人數乘以眷口免稅額來增加免稅額度。
2. 各項扣除額
扣除額是您在計算所得稅時,可以從所得總額中扣除的各項費用,以降低您的綜合所得淨額。扣除額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 標準扣除額: 如果您選擇標準扣除,則可以一次性扣除一個固定的金額,無需檢附證明文件。這對於所得較低、或是沒有太多可列舉扣除項目的納稅人來說較為有利。
- 列舉扣除額: 如果您選擇列舉扣除,則可以就特定的費用項目,檢附相關證明文件進行扣除。常見的列舉扣除項目包含:
- 保險費:人身保險(包括健康保險、年金保險、傷害保險及具有保險性質之儲蓄行為所繳納之保險費)每一被保險人每年不得超過24,000元;保險費的保險人,僅限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
- 醫藥及生育費: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的醫藥費。但給付給保險人或依其他法律規定,可以抵扣的醫藥費,不得扣除。
- 災害損失:您或您配偶、受扶養親屬遭受的災害損失。
- 購屋借款利息: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購置自用住宅,向金融機構辦理購屋借款所支付的利息。每年扣除額以12萬元為上限。
- 捐贈:對政府、公立教育、體育、公益、社福、宗教等團體的捐贈。但對公司、團體捐贈,原則上以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20%為限。
- 政治獻金:對政黨、政治團體的捐贈,有相關的扣除規定。
- 購置節能設備或溫室氣體減量相關設備:針對特定節能設備或溫室氣體減量設備,有額外的扣除規定。
請注意:您只能選擇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其中一種,不能同時適用。
3. 投資抵減稅額
有些特定的投資行為,政府可能會提供投資抵減稅額,直接從應納稅額中扣除,這也能有效降低您實際要繳納的稅款。
4. 稅率級距
台灣的個人所得稅採累進稅率,從5%到40%不等。如果您的綜合所得淨額落在最低的稅率級距(5%),同時又能享有足夠的免稅額和扣除額,那麼就更有可能不用繳稅。
三、 哪些情況下可能「不用繳所得稅」?
了解上述的關鍵因素後,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情況下,您可能符合「多少不用繳所得稅」的條件。
1. 低所得家庭
這是最常見的不用繳稅族群。如果您的家庭總所得不高,再加上扶養人數較多,可以獲得較高的免稅額。例如,單身、無扶養親屬,年所得未達一定門檻者,很可能不用繳稅。
2. 適用標準扣除額且所得不高
對於所得不高但有較多保險費、醫療費等無法舉證的納稅人,選擇標準扣除額可能更為划算。當標準扣除額與免稅額相加後,已能涵蓋您的所得總額,則無需繳稅。
3. 善用列舉扣除額
如果您有符合列舉扣除額條件的各項支出,例如購屋借款利息、符合規定的捐贈等,且這些支出累積金額較高,足以大幅降低您的綜合所得淨額,也可能不用繳稅。
4. 扶養多名子女或長輩
如果您有扶養多名子女(未成年或符合規定年齡之成年子女)或年滿60歲以上且無謀生能力的直系尊親屬,您可享有的眷口免稅額會大幅增加,進而降低綜合所得淨額,有助於達到不用繳稅的目標。
5. 僅有部分所得項目
如果您只有單一且金額不高的所得項目,例如小額的利息所得、股利所得,在扣除相關的免稅額和扣除額後,也有可能不用繳稅。
6. 舊制退休金領取
依據舊制退休金制度領取的退休金,其中有一部分是免稅的,這也會影響到您的所得總額。但需注意新制退休金的規定有所不同。
四、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繳稅?
最準確的方法是透過財政部提供的「所得稅申報系統」進行試算。每年報稅季,系統都會更新最新的稅率、免稅額及扣除額資訊。您可以將您或您家人的所有所得項目、扶養親屬資訊以及預計可列舉的扣除額輸入系統,進行試算,系統會直接告訴您應納稅額。如果試算結果為零元,即代表您今年度不用繳納所得稅。
您也可以利用網路上的稅務試算工具,但最終的精確資訊仍建議以財政部官方系統為準。
五、 總結:掌握稅務資訊,合理規劃
「多少不用繳所得稅」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固定金額,它會隨著個人的所得、家庭狀況、政府政策以及申報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核心在於了解並善用政府提供的各項免稅額、扣除額以及可能的抵減稅額,讓您的「綜合所得淨額」盡可能地降低。
建議您每年關注財政部的最新稅務規定,並在報稅前仔細整理您的所得與支出證明。透過合理的稅務規劃,即使您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也有機會優化您的稅務負擔,甚至達到不用繳納所得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