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釐清無需繳稅的各種情況,讓你省時省力!

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釐清無需繳稅的各種情況,讓你省時省力!

【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釐清無需繳稅的各種情況,讓你省時省力!

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 一般而言,如果您的年度所得未達法定最低申報門檻,或者所得性質屬於免稅項目,則可能無需申報所得稅。例如,單身人士若年度總所得低於一定金額,或者僅有特定類型的免稅所得,則無需主動向稅務機關申報。

了解所得稅申報的基礎

在探討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所得稅申報的基本原則。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或企業在特定期間內獲得的所得所課徵的稅負。台灣的所得稅制,主要是採「綜合所得稅」制度,也就是將個人所有來源的所得合併計算後,再依據稅率級距繳納稅款。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需要繳納所得稅,也並非所有人都需要主動申報。

所得稅申報的門檻

稅法設定了所得稅申報的最低門檻。這個門檻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減輕輕度所得者的稅務負擔,並簡化稅務機關的行政作業。如果您的年度總所得沒有達到這個門檻,理論上就可以不用申報。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門檻會隨著每年的稅法修訂而有所變動,且單身者與已婚者、扶養親屬的多寡,都會影響到申報的門檻。因此,務必確認當年度最新的稅法規定。

影響申報門檻的因素

  • 申報戶的組成: 單身、已婚、有無扶養親屬等,會影響到基本的免稅額度。
  • 所得的種類: 不同的所得有不同的計算和扣除方式。
  • 年度的稅法規定: 稅率、免稅額、扣除額等都會有年度的調整。

常見的無需報稅情況

了解了基礎概念後,我們來具體探討哪些情況下,個人可能無需申報所得稅:

1. 年度總所得未達法定申報門檻

這是最常見的無需報稅情況。台灣的所得稅法規定了一個最低的綜合所得總額門檻。如果您的年度所有應稅所得加總起來,沒有達到這個門檻,通常就不需要申報。這個門檻會根據當年度的「國民基本生活費」、「綜合所得稅的免稅額」以及「標的扣除額」等因素來計算。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單身者,其一整年的薪資、利息、股利等所有應稅所得加起來,都沒有超過當年度規定的免稅額和扣除額的總和,那麼他就可以不用申報。

計算申報門檻的簡易概念

假設當年度的免稅額為 X 元,標準扣除額為 Y 元,薪資所得的特別扣除額為 Z 元。對於單身者,如果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所有應稅所得減去必要費用後)低於 X + Y + Z,則可能無需申報。然而,實際計算會更為複雜,需包含其他可能的扣除項目。

2. 所得來源為特定免稅項目

有些所得,即使您收到了,在法律上也被視為免稅所得,無需計入您的綜合所得總額,因此也不需要申報。常見的免稅項目包括:

  • 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撫卹金: 依據相關法規,這部分所得通常是免稅的。
  • 公債、國庫券的利息: 這是政府為了鼓勵投資而提供的免稅優惠。
  • 各級政府發行的獎券中獎獎金: 與公債利息類似,旨在鼓勵購買。
  • 依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公務人員保險法、勞工保險條例、國家賠償法、公務人員撫卹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實施條例、國民年金法、就業保險法、兵役法、性別工作平等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勞動基準法、長期照顧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長期照顧服務發展條例、性別平等教育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工作法、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身心滅少者權益保障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老人福利法、原住民族土地或森林土地劃設及攤還條例、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土地條例、原住民族居住自治條例、原住民族傳統藝術及文化振興條例、原住民族土地開發條例、原住民族土地取得及開發條例、原住民族狩獵採集自治條例、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本法,並由中央主管機關依前項法規發給者: 這些條例中規定的相關給付,通常是為了保障特定群體的權益,因此被列為免稅所得。
  • 保險給付: 例如人身保險的死亡給付、殘廢給付,以及依保險契約所領取的各項給付。但如果是屬於「被保險人」以外的「要保人」或「受益人」領取的,則需視情況而定。
  • 獲得政府發給的獎勵: 為了鼓勵特定行為而由政府發放的獎勵,通常是免稅的。
  • 受領的公費或獎學金: 依據相關規定,用於教育目的的公費或獎學金,通常是免稅的。
  • 勞工退休金條例、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政務人員退撫撫卹條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教育人員任職前及任職期間繳納退休金、公務人員或軍職人員在職期間繳納退撫基金、勞工保險條例、國民年金保險條例、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全民健康保險法、就業保險法、職災事故發生時,依法領取之各項給付: 這些是來自社會保險或退休金制度的給付,旨在保障勞工、軍職人員、公務員等在特定情況下的經濟來源,故多為免稅。
  • 薪資所得部分: 台灣的薪資所得有一定的免稅額度,超過部分才計入。

重要提醒: 即使您的所得屬於免稅項目,也建議您保留相關證明文件,以備日後稅務機關查核時使用。

3. 僅有特定低額度的非固定所得

有時候,您可能會有零星的、金額不高的非固定所得,例如稿費、演講費等。這些所得如果未超過一定限額,可以適用「稿費、版稅、預著作權、專利權、權利金、教授、講學費、講演費、學術獎助金等」的規定,在達到一定金額後,可以減除30%的費用。如果總計下來,您的應稅所得仍然未達申報門檻,則可無需申報。

稿費等所得的費用減除

例如,您收到一筆 10,000 元的稿費。如果當年度此類所得的費用減除率是 30%,那麼您可以減除 10,000 * 30% = 3,000 元。剩下的 7,000 元才會計入您的綜合所得。如果這 7,000 元加上您其他的應稅所得,仍然未達申報門檻,則無需申報。

哪些情況下「應」申報,即使所得不高?

雖然我們討論的是「不用報稅」的情況,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即使您的所得不高,也可能需要主動申報:

  • 預期有退稅: 如果您是薪資所得者,且有預扣了部分稅款,或者您有適用重大的扣除項目(例如保險費、醫藥費、購屋貸款利息等),即使您的所得總額不高,主動申報也可能獲得退稅。
  • 申請稅務優惠: 某些稅務優惠(例如節能家電購置的抵減)需要透過申報來申請。
  • 稅務機關通知: 如果稅務機關有寄送所得稅申報通知書給您,即使您認為自己不需申報,也建議您依照指示辦理,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 有境外所得: 如果您有來自海外的所得,即使金額不高,也可能需要依規定申報。

結語

總而言之,判斷「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主要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您的年度總所得是否達到法定申報門檻,以及您的所得來源是否屬於法定免稅項目。建議您每年在所得稅申報期間,查閱財政部稅務網站的最新資訊,確認當年度的免稅額、扣除額以及相關稅法規定,以確保您能夠準確地判斷自身是否需要申報所得稅。若有疑問,諮詢專業的稅務人員是最好的選擇,以避免因申報錯誤而產生額外的稅務負擔或罰則。

請注意: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所得稅申報規定可能因時空環境而有所變動,實際申報仍應依據當年度最新的稅法及稅務機關的公告為準。如有疑義,請諮詢專業人士。

什麼情況下不用報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