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氣切?全方位解析氣切定義、原因、過程與術後照護

什麼叫氣切?全方位解析氣切定義、原因、過程與術後照護

什麼是氣切?

氣切,正式名稱為「氣管切開術」(Tracheotomy),是一種外科手術,透過在頸部前方(氣管的位置)開一個口,直接連接到氣管,以建立一個新的呼吸通道。 這個手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繞過上呼吸道(鼻腔、口腔、咽喉、喉部)的任何阻塞或病變,讓空氣能夠直接進入肺部。

氣切手術的必要性與時機

進行氣切手術通常是出於多種醫療考量,當患者的上呼吸道出現以下情況時,醫師可能會考慮此手術:

  • 上呼吸道阻塞: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阻塞可能源於腫瘤(喉癌、舌癌、咽喉部轉移癌等)、嚴重的外傷(如喉部創傷)、異物梗塞、氣管狹窄(可能由長期插管、感染、或發炎引起)、或先天性氣管發育異常。
  • 長期機械通氣需求: 部分重症患者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維持呼吸。插管時間過長(通常超過一週)可能導致聲帶損傷、氣管內肉芽組織增生、甚至氣管狹窄。在這種情況下,氣切可以提供一個更穩定、更舒適、對聲帶刺激更小的長期呼吸通道,同時也方便進行呼吸道清潔。
  • 嚴重肺部疾病: 患有嚴重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其他原因導致呼吸衰竭的患者,若無法透過鼻導管或口鼻面罩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氣切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清除管道,改善換氣。
  • 神經肌肉疾病: 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LS、中風後遺症、重症肌無力)會影響吞嚥和咳嗽功能,導致呼吸道分泌物滯留,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氣切手術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清除分泌物,維持呼吸道通暢。
  • 頭頸部手術後: 在進行大型的頭頸部手術後,為了保護氣道、防止術後水腫造成呼吸困難,醫師可能會預防性地進行氣切。
  • 喉部切除手術: 對於需要進行喉部全切或部分切除的癌症患者,氣切是必要的,因為喉部是發聲器官,也是上呼吸道的關鍵部分。

氣切手術的過程

氣切手術是一個相對標準的外科程序,但具體步驟會因患者的病情和醫師的技術而略有差異。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 麻醉: 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無痛且無意識。
  2. 定位與切口: 醫師會在頸部前方的氣管區域進行定位,並在皮膚上做出一個水平或垂直的切口。切口的位置通常在甲狀腺軟骨下方,胸骨上緣上方。
  3. 組織分離: 醫師會小心地分離頸部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以及甲狀腺的部分,以暴露氣管。
  4. 氣管切開: 這是手術的核心步驟。醫師會在氣管壁上切開一個孔洞。切開的方式有多種,包括直接在氣管環之間做一個「H」形或垂直的切口,或移除一小塊氣管軟骨。切口的形狀和大小會根據插入的氣切導管類型來決定。
  5. 置入氣切導管: 一根特製的氣切導管(Tracheostomy tube)會被插入氣管的切口中。導管通常有一個外管、內管,以及一個氣囊(cuff)。氣囊充氣後可以封閉氣管內壁,防止空氣洩漏,並減少分泌物或食物誤入氣管的風險。
  6. 固定與包紮: 氣切導管會被牢固地固定在頸部皮膚上,通常使用綁帶或縫線。手術切口周圍會進行消毒和敷料包紮。

氣切導管的種類

氣切導管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的需求、氣切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有分泌物問題。常見的氣切導管類型包括:

  • 有氣囊導管(Cuffed Tracheostomy Tube): 適用於需要呼吸器支持、有吞嚥困難、或有吸入風險的患者。氣囊可以提供氣道密封。
  • 無氣囊導管(Uncuffed Tracheostomy Tube): 通常用於長期氣切、已穩定且無吞嚥或吸入風險的患者,以減少對氣管壁的壓力。
  • 帶內管導管(Tracheostomy Tube with Inner Cannula): 內管可以方便地移除和清潔,有助於保持導管通暢,特別是對於分泌物較多的患者。
  • 可換式導管(Fenestrated Tracheostomy Tube): 帶有小孔的導管,允許患者在導管未移除的情況下,嘗試發聲(需配合封閉導管開口)。
  • 金屬或塑膠材質: 導管有不同的材質,塑膠材質較常見,部分金屬材質可能用於長期留置。

術後照護與注意事項

氣切手術後的照護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患者的恢復和併發症的預防。術後照護主要包括:

  • 傷口護理: 定期清潔和更換敷料,保持傷口乾燥和清潔,預防感染。
  • 氣切導管護理:
    • 清潔: 定期清潔導管外部,並依醫囑更換內管。
    • 抽吸(Suctioning): 當患者無法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時,需要透過氣切導管進行抽吸。這是一個精細的操作,需要無菌技術,以防止感染和刺激。
    • 氣囊管理: 若使用有氣囊導管,需要定期檢查氣囊壓力,以確保有效密封且不過度壓迫氣管壁。
  • 濕化: 呼吸的空氣需要適當濕化,以防止氣道乾燥,減少分泌物乾結。可以通過濕化器或生理鹽水霧化來實現。
  • 溝通: 氣切患者通常無法正常說話,因為空氣會從氣切口排出,而不是通過聲帶。患者可以通過書寫、打手勢、或使用語音輔助設備進行溝通。使用帶有發聲閥的氣切導管,或在咳嗽時暫時封閉氣切開口,有助於恢復部分發聲功能。
  • 進食: 吞嚥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護理人員需要評估患者的吞嚥能力,必要時進行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食,以確保營養攝取並預防嗆咳。
  • 活動與復健: 鼓勵患者儘早恢復活動,配合呼吸復健和物理治療,以增強肺功能和預防併發症。
  • 併發症監測: 密切觀察是否有出血、感染、氣道阻塞、氣管食道瘻管、氣管軟化、氣管狹窄等併發症的跡象。

氣切的長期影響與移除

對於一些患者而言,氣切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措施,待原有的呼吸道問題解決後,可以考慮移除氣切導管。氣切口的癒合過程通常良好。然而,對於長期需要氣切的患者,可能需要適應這種新的呼吸模式,並學會長期自我照護。長期氣切可能導致氣管壁受損、發聲困難、或影響頸部活動。因此,氣切的決定需要經過審慎評估,並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下進行。

什麼叫氣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