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的歌詞完整版、含义解析与创作背景
【明月幾時有的歌詞】完整版、含义解析与创作背景
【明月幾時有的歌詞】是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考而闻名,歌词描绘了作者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情景,并借由对明月的追问,抒发了人生无常、离合悲欢的感慨,同时又展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整歌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深入解读“明月几时有的歌词”背后的含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词的开篇,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苏轼在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里,却无法与亲人团聚,他举起酒杯,对着浩瀚的青天发问,这是一种由衷的孤独和对宇宙的探寻。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个人的情感投射到宏大的时空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对“何时”的追问,不仅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更是对人生体验的哲学式反思。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紧接着,苏轼将目光投向了天上,想象着月宫的景象。这是一种对神话世界和永恒的向往,与人间的短暂和变幻形成鲜明对比。在古代,人们常常将天上的世界视为一个超然脱俗、不受凡尘干扰的理想之地,但词人在这里却流露出一种疏离感,仿佛即使到了天上,也可能面临着“高处不胜寒”的境遇。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想象之一。苏轼内心深处渴望摆脱人间的烦恼,飞升到清净无染的天上,但随即又担心,在那高高在上的琼楼玉宇中,可能会感受到无尽的孤寂和寒冷。这种“既想超脱,又留恋人间”的心情,正是许多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会产生的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人性的矛盾:既追求精神的升华,又无法割舍对现实生活的依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无法超脱,不如在人间享受当下的清净。苏轼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选择与自己的影子共舞,感受月光下的清冷与宁静。这种“弄清影”的动作,是一种自我排遣,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接纳。他意识到,人间的悲欢离合,虽然难以避免,但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乐趣和超然。将“天上”与“人间”进行对比,最终落脚于“人间”,展现了一种朴实而深刻的人生智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下阕开始,词人将视线从天上的想象拉回到现实的居所。皎洁的月光穿过朱红的楼阁,低垂的雕花窗户,照在失眠人的身上。这种具体的描绘,更加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的情景。“无眠”二字,饱含了深深的愁绪。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对着明月提出疑问。明月本是圆满的象征,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显得格外圆满?这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疑惑,更是对人生际遇的慨叹。月圆之夜本应是团圆之时,却偏偏成为了分离的时刻,这种戏剧性的反差,加剧了词人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词中最具哲学高度的概括。苏轼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悲伤,而是将个人的遭遇置于更广阔的时空和人生常态之中。他认识到,人生中的喜悦与悲伤、相聚与分离,如同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一样,是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的普遍规律。这种对人生普遍规律的洞察,赋予了这首词深刻的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的结尾,也是最动人心魄的句子。尽管无法改变人生的离合,无法改变月亮的圆缺,但词人表达了最美好的祝愿:只要与亲人之间的感情长存,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光辉。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念,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分离,爱与思念依然可以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共同品味生命中的美好。
“明月几时有的歌词”的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密州知州。这一年的中秋节,他的弟弟苏辙也恰好因反对变法,被外放到其他地方任职。兄弟二人无法团聚,共同赏月,这使得苏轼在中秋之夜倍感思念亲人。
在这样一种思念亲人、感叹人生无常的背景下,苏轼登上了密州城中的楼台,面对着皎洁的月光,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既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的词,更是作者在人生低谷时期,对生命、对亲情、对宇宙的一次精神对话。
“明月几时有的歌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 意境高远,想象奇特: 词的上阕,苏轼将人间的情感投射到天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不知天上宫阙”到“我欲乘风归去”,再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创造了一个既缥缈又真实的意境。
- 哲理深刻,情感真挚: 词的下阕,从对月亮的疑问过渡到对人生普遍规律的洞察,最终落脚于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 语言晓畅,节奏明快: 词的语言清丽自然,富有感染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 对比手法运用巧妙: 词中,“天上”与“人间”、“圆”与“缺”、“悲”与“欢”、“离”与“合”等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哲理更加深刻。
“明月几时有的歌词”的地位与影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被誉为宋词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词中的许多句子,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和祝福的经典名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在面对人生不如意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并懂得珍惜当下、珍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