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癲前症高風險一定要吃藥嗎?權威解答與預防策略

子癲前症高風險一定要吃藥嗎?權威解答與預防策略

子癲前症高風險一定要吃藥嗎?

對於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是否一定要吃藥,並沒有絕對的「是」或「否」。這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懷孕週數、病情的嚴重程度、是否有合併症以及孕婦的個體情況。在許多情況下,低劑量阿斯匹靈(Aspirin)被證實是預防子癲前症的有效藥物,尤其是在懷孕早期開始服用。然而,最終的治療方案應由專業醫師根據詳細的評估和診斷來決定。

子癲前症是什麼?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是一種發生在懷孕期間的特定疾病,通常在懷孕20週後出現。其主要特徵是孕婦出現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以及尿液中出現蛋白質(蛋白尿)。子癲前症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腎臟、肝臟、大腦和胎盤,嚴重時可能危及母嬰生命。

子癲前症的潛在風險

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包括:

  • 對母親的影響:
    • 癲癇(子癇)
    • 器官損傷(腎臟、肝臟、肺部、心臟)
    • 胎盤早期剝離
    • 產後大出血
    • 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 對胎兒的影響:
    • 胎兒生長受限(SGA)
    • 胎兒窘迫
    • 早產
    • 胎死腹中

哪些情況屬於子癲前症高風險?

評估子癲前症的風險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結合多種因素進行。以下是一些被認為是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因素:

初次懷孕

首次懷孕的女性,相比於有過足月健康分娩史的女性,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較高。

高齡孕婦

年齡超過35歲或40歲的孕婦,患病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既往病史

  • 有子癲前症病史:如果孕婦之前懷孕曾患過子癲前症,這次懷孕復發的風險顯著升高,特別是如果之前是早發型子癲前症。
  • 慢性高血壓:患有慢性高血壓的孕婦,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也較高。
  • 糖尿病: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無論是懷孕前就患有,還是妊娠期糖尿病,都可能增加風險。
  • 腎臟疾病:有慢性腎臟疾病的女性。
  • 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抗磷脂症候群(APS)等。
  • 血栓形成傾向:有遺傳性或後天性血栓形成傾向的女性。

當前懷孕相關因素

  • 多胞胎妊娠:懷有雙胞胎、三胞胎或更多胎兒的孕婦。
  • 肥胖:孕前體重指數(BMI)≥30的孕婦。
  • 試管嬰兒(IVF):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的女性。
  • 胎盤問題:例如胎盤較大(如胎盤水腫)或胎盤功能異常。
  • 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此狀況的孕婦。
  • 家族史:母親、姐妹或女兒曾患有子癲前症。

子癲前症高風險一定要吃藥嗎?

正如前文所述,對於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是否需要服藥,以及服用何種藥物,必須由專業的產科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和決定。目前,醫學界較為廣泛採用的預防策略之一是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低劑量阿斯匹靈(Aspirin)的角色

低劑量阿斯匹靈(通常為每日75-150毫克)在預防子癲前症方面,特別是在高風險孕婦中,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有效。它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胎盤血流、調節血管內皮功能有關。

何時開始服用?

通常建議在懷孕12週至16週之間開始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並持續服用至分娩。早期開始服用被認為效果最佳。

適用對象

大多數指南建議,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危險因素的孕婦,應考慮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 既往有子癲前症病史(尤其是早發型)
  • 多胞胎妊娠
  • 慢性高血壓
  • 糖尿病(第一型或第二型)
  • 腎臟疾病
  • 自體免疫疾病(如SLE、APS)
  • 具有多個其他風險因素(如高齡、肥胖、初次懷孕等)

重要的是,並非所有高風險孕婦都必須服用阿斯匹靈。醫師會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綜合評估利弊後做出建議。例如,對於僅有輕度風險因素的孕婦,醫師可能會選擇加強監測,而非立即用藥。

其他藥物選項

除了低劑量阿斯匹靈,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醫師可能會根據孕婦的具體狀況,開立其他藥物。例如:

  • 治療已發生的高血壓:如果孕婦已經出現高血壓,但尚未達到子癲前症的診斷標準,或者子癲前症病情尚不嚴重,醫師可能會開立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以降低進一步發展為子癲前症的風險。常用的降血壓藥物包括拉貝洛爾(Labetalol)、甲基多巴(Methyldopa)、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
  • 預防子癇:一旦診斷為子癲前症,特別是當出現嚴重症狀時,為了預防子癇(癲癇發作)的發生,醫師會使用硫酸鎂(Magnesium Sulfate)。硫酸鎂是一種靜脈注射藥物,用於治療和預防子癇。

請注意:任何藥物的服用都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自行用藥可能對母嬰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除了藥物,還能做些什麼來降低風險?

對於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除了可能需要的藥物治療外,還有許多生活方式的調整和醫療監測可以幫助降低風險和及早發現問題。

定期產前檢查

這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之一。規律的產前檢查可以讓醫師及早發現血壓升高、尿蛋白等潛在問題,並及時介入。高風險孕婦通常需要更頻繁的產檢。

健康飲食

  • 均衡營養: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鈣、維生素和礦物質。
  • 限制鹽分攝取:雖然對於預防子癲前症,鹽分攝取的具體建議可能因個人情況而異,但一般建議孕婦避免過量攝取加工食品和高鹽食物。
  • 足夠的水分攝取: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適度運動

在醫師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溫和的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等,有助於維持體重、改善血液循環,並有益於整體健康。然而,對於有出血風險或胎盤問題的孕婦,則需遵醫囑限制活動。

體重管理

孕期體重增加過多會增加子癲前症的風險。建議孕婦與醫師討論一個健康的孕期體重增加目標,並努力達成。

充足休息

確保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遠離壓力

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保持心情愉悅。

戒煙戒酒

無論是孕前還是孕期,都應絕對避免吸煙和飲酒。

觀察胎動

學習如何監測胎兒的活動。如果胎動明顯減少,應立即就醫。

何時需要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如果出現以下任何子癲前症的警示症狀,即使之前沒有被診斷為高風險,也應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 嚴重的頭痛,無法緩解
  • 視力模糊、看到閃光或斑點
  • 劇烈腹痛,特別是右上腹部
  • 噁心或嘔吐(尤其是在懷孕中後期出現)
  • 突然的體重增加
  • 臉部、手部或腳部腫脹
  • 呼吸困難或胸悶
  • 尿量顯著減少

結論

子癲前症是一個嚴重的懷孕併發症,對於被評估為高風險的孕婦,醫師可能會建議採取包括藥物在內的綜合性預防和管理措施。低劑量阿斯匹靈是目前預防子癲前症最常被推薦的藥物之一,但其使用與否、何時開始、劑量多少,均需由專業醫師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來決定。除了藥物,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的產前檢查以及對身體症狀的警覺,對於所有孕婦,尤其是高風險孕婦,都至關重要。請務必與您的產科醫師保持密切溝通,共同為母嬰的健康保駕護航。

子癲前症高風險一定要吃藥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