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皮“抽搐”三年多,留學生特地回國做手術
三年前,在法國留學的小章(化名)就開始感覺眼皮會不時輕微抽搐。實習後工作繁多,症狀也在不斷加重。為了解決長期的“折磨”,小章選擇了回國接受治療。3月17日上午,在父親的陪伴下,24歲的小章高興地從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通大附院)神經外科一病區出院,這也是通大附院黨委書記、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施煒教授領銜的神經內鏡團隊實施的面肌痙攣手術中最年輕的患者。
△ 患者成功擺脫困擾
“早在三年前,眼皮就出現了不自主的輕微抽搐現象,每次持續幾秒鐘,”當時還在法國留學攻讀碩士學位的小章起初不以為意,“我以為是學習壓力大,用眼疲勞,就沒有太在意”。過了一年多,小章從右眼皮偶爾跳動發展為躺在床上還在跳,牽扯著右側嘴角也跟著不由自主地抽動。
這讓小章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瀏覽網上資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得了“面肌痙攣”,在朋友的推薦下,嘗試過藥物、按摩等方法,但症狀並沒有好轉,“我的右眼都睜不開了。”小章痛苦地說道。
步入實習階段的小章工作繁多,常常盯著電腦一看就是一天,每天只有睡覺才能讓她感覺不到面部的抽搐,而且怪異的面部更是影響了她的社交。經過多方瞭解,小章的父親得知通大附院的神經外科施煒教授在治療面部抽動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在網上查詢後得知,施煒教授有面肌痙攣專病門診,小章一家決定回到家鄉南通治療。
很快到了門診時間,施煒教授為其進行詳盡的問診和檢查,透過面肌電圖檢查,監測存在典型的AMR波,結合患者病史、體徵進一步診斷為“右側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是唯一能夠根治面肌痙攣,同時又能保留神經功能的有效方法,而且只需剃去耳後部分頭髮,手術的疤痕小,僅5-6釐米長,且疤痕在頭髮裡面藏著,不影響美容。”施煒教授說。
△ 手術進行中
“腦部手術有風險,曾經我也考慮過在法國手術,但從小到大我都是來通大附院看病的,我十分信任通大附院,這兒的環境、醫護我都更熟悉。”小章考慮了一兩天後,決定回國手術治療。
術中採用神經內鏡探查,發現被壓迫的血管埋得極深、比鄰重要神經結構,而且血管搏動性強,經過層層剝離,手術團隊找到面神經及壓迫神經的血管,用特殊的墊片有效隔離,並運用電生理嚴密監測術中效果,直至反覆確認AMR波消失,大約兩個小時後,在施煒教授團隊的默契配合下,在神經內鏡技術和電生理監測技術的雙重護航下,手術順利完成且無神經血管損傷。
“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因其出色的照明和全景式視角,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對小腦、血管、神經的牽拉,大大提高了手術療效,降低了手術併發症率。”施煒教授介紹。
術後醒來,小章眼皮、嘴角抽搐的現象就消失了,“手術效果太明顯了,我的眼睛好像都變大了。”小章興奮地說。
通訊員 吳丹丹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