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孩患上罕見病,脊髓電刺激治療為其緩解病痛
極目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覃麗萍 谷一鳴 胡深博
5歲男孩患有遺傳性脊髓小腦共濟失調,走路不穩、肢體抖動,上學也成了問題。最終,他在中部戰區總醫院接受了脊髓電刺激治療,醫生可實時調整電刺激的頻率,目前孩子的肢體和言語能力都有了改善。
小禾4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總四肢抽動,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越發明顯,生長發育也跟不上同齡的孩子,到小禾2歲多時仍走路不穩。經過基因檢測,小禾被診斷患有遺傳性脊髓小腦共濟失調,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主要表現為慢眼運動、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錐體束徵、錐體外系徵、肌萎縮、周圍神經病和痴呆等。
經過藥物和物理治療,小禾並沒有明顯好轉,說話都成問題。小禾父母多方打聽,找到中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宋健團隊,希望試試脊髓電刺激治療。宋健解釋,脊髓電刺激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慢性疼痛,但因電刺激可以阻斷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從而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運動協調障礙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後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潛力逐漸被挖掘出來。
宋健教授在為患者進行脊髓電刺激植入手術
經過評估,小禾在去年底接受了脊髓神經電刺激植入術。手術過程中,宋健在小禾脊柱的特定位置植入電極,並透過導線連線。這樣一來,醫生可透過外部的裝置精確調節電刺激引數,以產生適宜的電刺激。術後3個月,小禾的情況有了改善,他能慢慢控制肢體動作,語言和認知功能也有了進步。
由於小禾的家在福建,宋健教授團隊利用遠端調控技術,可實時調整引數,讓他在家也能接受持續治療。根據小禾的狀況,3月13日,醫生再次為他調整了更低頻率的電刺激。
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在貴表示,相比之前,脊髓電刺激技術的內建電機實現國產化,醫生還能遠端操控,方便患者在家接受治療,減少來回奔波。
據瞭解,兩年來,該院神經外科宋健教授團隊已完成12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患者的神經調控手術。
更多資訊請掃碼加入極目新聞兒童健康群!(QQ:666509511)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