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保健品的古代,古人一般透過哪些方式來養生?
文 | 林輕吟
編輯 | 林輕吟
前言
現代社會我們的生活水平雖然一直穩步上升,但是很多人的身體素質卻在不斷下降,尤其是很多年輕人,甚至還不如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好,動不動就會生病去醫院,小毛病不斷。
其實這也是因為很多人把重點都放在了日常的工作與學習上,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長時間不鍛鍊、熬夜、吃垃圾食品等等壞習慣導致的,因此有段時間人們一直在呼籲要好好養生,養生有很多種方式,吃保健品也是養生的方式之一,那古代沒有保健品,古人都是怎麼來養生的呢?
吃飯次數
從古至今,人們都講究“民以食為天”,能吃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因為古代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大多數時候百姓們吃的東西都很單一,只能解決普通的溫飽,但是營養方面卻很難達到基本的要求。
現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按照一日三餐的標準來吃飯的,但是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百姓們都是一日兩餐的標準,早上十點左右吃一頓,下午五點左右吃一頓,其餘時間內都不進食。
可是古代百姓大多都要從事體力勞動,一日兩餐很容易引發飢餓,而且營養不達標,百姓們面黃肌瘦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到了漢代之後,很多皇室貴族都開始實行一日三餐的標準,但是大多數的平民百姓還是每天遵循著一日兩餐。
再後來到了唐宋時期,一日三餐的標準基本上普及到了全國,百姓們也逐漸開始按照這樣的模式吃飯,可是一天有二十四小時,為什麼不能一日四五餐呢?
其實古人一日三餐的標準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不然也不會被沿用至今,我們吃飯是一個過程,消化也需要一個過程,食物進入口中需要經過胃部到小腸的消化,消化完了人才會感到飢餓,再進行下一餐的食用,一般情況下,食物在體內進行消化的時間大概需要四個小時。
人類夜間睡覺的時間主要是身體各器官的一個休息過程,這個過程人們是不需要進食的,除去休息的時間,人類活動的時間大約有十五個小時左右,一日三餐剛好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
早上七、八點左右吃早餐,中午十二點左右吃午餐、下午四、五點左右吃晚餐,這樣的飲食時間才更加科學標準,對人體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好處,人們不容易因為飢餓影響腸胃的運作,造成腸胃不適、甚至出現腸胃功能損壞的情況。
古人不僅對飲食時間進行了更改和把控,對於飲食的結構也更加註重平衡,吃什麼樣的食物才能夠讓身體更加健康呢?
我們現代人都注重葷素搭配,維生素和蛋白質也需要經常攝入,這樣才能夠強健身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其實古人也是這樣做的。
首先飲食都以穀物為主,讓自己能夠先吃飽,然後還得有一定量的肉類來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能量,而蔬菜是吃飯時必不可少的,甚至比肉還要重要,長期吃蔬菜能夠給身體補充很多的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成分,再加上一些水果,更富含營養,因此古人大多數都是以素食為主的。
喝粥養生
其實喝粥也是一個很好的養生手段,我們現在但凡是生個病,醫生都會叮囑我們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清淡小粥才能在身體脆弱的時候更好的補充營養。
其實古人的食療方法也大多是喝粥的,粥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甜粥、鹹粥、海鮮粥、排骨粥、雞肉粥、紅棗銀耳粥等等,凡是能吃的食物很多都能做成粥,食材非常廣泛,怎樣搭配都不會出錯 。
李時珍曾說過“粥能夠養生求安樂”,喝粥不僅暖身暖脾胃、促進人體對營養的消化和吸收,長期喝粥對養生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古代人們的烹飪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數都是蒸、煮、醃製、燉等,而煮粥就是古人常做的,因為煮粥非常方便,也不容易煮糊,煮熟後粥裡的營養也能夠完全激發出來。
古代的大詩人陸游就非常喜歡喝粥,“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這句詩中就能看出來他對喝粥的追求有多高了。
勞逸適度
除了飲食方面,適量運動也非常關鍵,《黃帝內經》中就曾講過,適量運動能夠提高身體素質,減少人體生病機率。
古人的運動方式也很多樣,比如東漢末年華佗研發的“五禽戲”,適當鍛鍊能夠改善人體的機能,促進身體血液迴圈,疏通身體各處經絡,讓關節變得更加靈活等,適當鍛鍊有很多好處,如今“五禽戲”還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收到很多人的喜歡。
宋代時候最流行的蹴鞠也是一個極好的鍛鍊方式,而且它不僅能夠鍛鍊人的身體,還能娛樂大眾,緩解人的心情,讓人保持身心舒暢。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鍛鍊方式都要講究適可而止,過猶不及,若是過度的鍛鍊不僅不能夠強健身體,還會加重身體的負荷,讓身體變得更差,那就得不償失了。
除了運動,靜坐也能夠養生,古代很多大儒都講究以靜來養心,“惟閉目靜坐,為可以養心”,在腦力消耗之後,放空身心,也可以讓自己恢復更多的元氣。
古人的養生方法對現代人來說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只有保持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平時注重勞逸結合,才是養生的最好方式。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END---